偏安一隅避战乱

——宋太祖赵匡胤的温州血脉探析
今日瓯海 2024年04月30日

学士前村和鲤鱼山

村里的三港殿

村中小巷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资料图

  ■周胜春  文  玉子  图

  作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娇”之一的宋太祖赵匡胤,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丰功伟绩青史垂名的帝王之一,其身上的传奇色彩最为浓厚,从“陈桥兵变”到“黄袍加身”,从“杯酒释兵权”到“烛影斧声”,就连生活中的个人情感,也留下了传说。一生伴随着谜案,伴随着传奇。

  我最喜欢他的杯酒释兵权。将门之后,武将起家的他,夺得江山后,并没有象刘邦、朱元璋那样残忍地屠戮功臣,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有智慧怀柔的方式,既能夺得兵权,又能护得战场上同生共死的功臣周全,深得后人和历史学家称颂。宅心仁厚,心胸宽广,又不乏政治家的谋略和智慧。

  宋太祖的重文抑武政策,开创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除唐诗外,另一座最高的山峰——宋词。一大群文人脱颖而出,佳作迭出,星光璀璨,星耀唐朝。

  但他的重文抑武政策,也带来了边关危急,烽火连天,生灵涂炭,终于失去半壁江山,偏安临安,宋室南渡,也使得浙江最南的小城温州,跟他的血脉有了关联有了交集。

  一

  2015年7月,潘桥街道学士前村鲤鱼山麓建筑工地发现南宋赵子游墓葬及其曾孙赵希愚夫妇合葬墓,经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瓯海区博物馆进行抢救性清理后,出土有瓷器、玉器、漆器、铜钱、墓志等外,还有《赵子游墓志》及《赵希愚圹志》。

  赵子游墓志刻在一块高87厘米、宽56厘米、厚8厘米的长方形石碑上。正面是线刻观音像,左下角是元符二年(1099年)永嘉知县郭茂倩的题跋,背面所刻内容是赵子游的墓志铭。

  郭茂倩曾编撰《乐府诗集》,其中收录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据现温州博物馆馆藏的赵子游墓志志文:“绍兴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以疾终于官所,享年七十有九……”可知赵子游生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享年79岁。

  另有志文“……赵子游艺祖皇帝五世孙。曾祖考从信……祖考世逢……考令懬……男十人:伯禾……伯乘……右埋铭……以隆兴元年正月十八日葬于温州永嘉县建牙乡净名院后山之阳,从先垄也…… 先公亲笔,今移刻于石,系以岁月。伯禾等泣血谨书。”艺祖即太祖,祖考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隆兴元年指公元1163年,建牙乡即潘桥一带。从先垄也,指葬在先祖的旁边,证明其是一个家族的合葬墓。

  另据墓志,赵希愚父为赵师召,祖为赵伯乘,曾祖为赵子游。从中可以看出,赵子游是赵匡胤直系第五代子孙,赵希愚系赵匡胤直系第八代子孙。即根据墓志,应即赵子游→赵伯乘→赵师召→赵希愚。

  《墓志》系据赵子游生前亲笔所撰,其子伯禾补充卒葬岁月而成,其所载世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同时还有其他证据进行佐证。

  上述血脉关系,据《宋史·宗室》,赵子游父为赵令懬,祖为赵世逢,曾祖为赵从信,高祖为赵惟忠,赵惟忠父即为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即赵匡胤→赵德昭→赵惟忠→赵从信→赵世逢→赵令懬→赵子游,与墓志上相吻合,堪称是铮铮铁证。

  二

  这支血脉从哪里来,因何迁移至温州,最早来此的是谁?

  结合《宋史》所载相关内容进行推测,这血脉大约于建炎二年,也即公元1128年,赵子游父赵令懬携家眷到福州避乱,再度携家眷迁居温州,或者其后代来温,把其墓移葬于此。

  为什么要避乱呢?公元1127年,金兵攻下汴京,掳徽、钦二帝和几十万汉人奴隶北去,北宋覆灭,即为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写的就是这段屈辱的历史。同年,赵构在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建立了南宋政权,年号“建炎”。之后,宋高宗从淮河到长江,再到杭州,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定为陪都,实为首都,书写了杭州城古代唯一一段作为首都的历史。

  金兵为了斩草除根,侵占另一半江山,抓拿宋朝第三个皇帝,大举南下,第一年侵占扬州,第二年侵占徐州,马不停蹄直驱江浙,在广德闯过天险独松岭,强渡长江至建康,经湖州攻下杭州,强渡曹娥江,攻克越州、明州来追。

  因此,在战火纷飞动荡漂泊的非常时期,作为宋宗室的赵令懬南下至福建、温州避开战乱,偏安一隅,是完全有可能的。

  温州是宋宗室南迁的重要地区之一,殊知赵构就是在东海上、江心屿躲过金军的追拿。因此,温州姓赵的原住民,一追根溯源起来,一不小心就会发现自己的血统是最为高贵的皇家。

  三

  在赵子游墓志发现之前,“永嘉四灵”之首的赵师秀,属宋宗室没有争议,是赵匡胤的八世孙也没有争议,但是对其父亲是谁存在着许多的观点。

  《赵子游墓志》和《赵希愚圹志》(圹志也指墓志)的出土,赵子游→赵伯乘→赵师召→赵希愚直系血亲的厘清,再行根据赵师召系赵师秀的三兄,可推断赵师秀父为赵伯乘,就葬在温州。

  另外,关于赵子游跟赵师秀的关系,根据“纷纷帝族贵,钦兹神秀门。永嘉分奕叶,甚盛二枝蕃。吾友天乐翁,实惟游之孙。身虽羁旅尽,诗则骚雅存。”天乐即赵师秀,说是子游之孙,可以证实二人的爷孙关系。这也为赵师秀的温州籍身份加厚了一层保险。

  另外,据相关材料显示,宋室南渡时,宋太祖、宋太宗以及魏王三派后裔均有来温定居,主要迁往乐清。太祖派始迁祖为赵伯药,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德昭的后代。太祖派后人主要居湖横东岙、朴湖、仓下、前潘垟、乐成一带。

  现如今乐清赵氏后人分布于温州、台州玉环各处,故他们也称东瓯赵氏。这也是温州赵氏的起源。在清明节,来自温州各处赵氏后人纷纷汇聚白石下阮共祭祖先。

  还有,文成县龙川街一带的原住民也认为系宋太祖赵匡胤皇室血脉,始祖为赵匡胤第十二世孙赵允夫。南宋理宗嘉熙戊戌年即公元1238年间,赵允夫从福建迁居到大峃镇龙川定居。在该地建有一个赵氏宗祠,瑞安孙衣言先生还在上面写下“水绕一村,文澜不竭;四面屏风,秀气常钟”的对联。

  苍南赵氏系宋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的后裔,由福建安溪金谷、龙溪银塘和乐清迁入。

  大批宗室迁入温州是有原因的,这跟作为唯一一个临幸(逃难)温州的皇帝赵构,驻跸江心屿16天,海上飘汨4个月是有关的。当时的赵构,已经命悬一线,九死一生,陆地上已经没有方寸安全的立锥之地,只好入海借着海洋的保护,瞒天过海,在台州和温州的海面上,跟金军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幸亏当时海上起了大风雨,吓退了已经入海300里来自东北不习水战的金军,才有了后来152年的南宋。

  赵构逃难温州,追随着的除了赵氏血脉后人,还有李清照和文天祥等著名文人,他们还留下了诗词作品,成为了灿烂璀璨的明珠,如赵氏血脉,在瓯越大地上生生息息,闪烁着永恒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