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永存的新闻热爱与严谨

——忆董宝生老师
今日瓯海 2024年12月24日

  ■陈婵娟

  近日,惊闻董宝生老师病逝。消息传来,同事们一片哀伤,过往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不断浮上大家的心头。我们慨叹,一生埋头于新闻事业的他,低调若尘埃,哪怕是他的离去,都不愿意给世界带来一丝惊扰。悄悄地,他如一片秋叶飘然而去。

  我最后一次见董老师,是今年4月11日,当时参加完在福建福鼎举行的中国县市区域报年会后,便直奔霞浦去看望他。碰面后,我们边走边聊,董老师热情地向我介绍霞浦的风景名胜,并和师母请我吃地道的霞浦特色菜。彼时他已重疾在身,却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身体状况都挺好。当时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原本想着等放假了带上孩子再去看看董老师,想不到他就这么匆匆走了。回想起来,我也懊悔当时缺一份察言观色的细致。

  我与董老师相识,还得从2010年底报考瓯海区新闻中心说起。那天,我在瓯海区事业单位报考现场犹豫不决时,看到一脸笑呵呵的董老师,朝我投来了和蔼亲切的目光,我便将报名材料递给了他。这也成了我和他结缘的开始。

  2011年3月,我入职瓯海区新闻中心,时任编辑部主任就是董老师。“老董原是福建闽东日报新闻部主任,2001年调入瓯海时,当时我们单位叫瓯海报社。老董来了后,他对报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新思考,从定位、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既带来了报纸排版的规范化,又在版式改版方面先行先试,为大家带来了新的办报思路。”从以前同事的口中,我初识了“身怀绝技”的董老师,那时既高大又谦和的他,身上有一股文人的独特气质。

  对于新人,董老师特别善于点拨。工作后,在采访部担任“新闻小兵”的我,隔三岔五就会收到董老师的电话,或者是去董老师办公室一趟的邀请。让我倍感庆幸的是,董老师总会很温和地先夸一番我近期稿件的进步之处,再“俯下身子”很真诚地与我探讨该注意的地方,从来都不会直戳戳地点评我稿件的不足。在董老师指导下,我在写稿上也慢慢地越来越得心应手。“时政新闻你写得不错,脉络很清晰。”“经济类的稿件比较难写,你这篇稿件点抓得很好,分析也到位……”每每能得到董老师的肯定,我就像个考试得了100分的小孩子一样,心里美滋滋的。

  2017年4月,在新闻一线经历6年“滚爬摔打”的我,从采访部副主任转为编辑部副主任,有幸与董老师一起肩并肩从事编辑工作。在编辑部的日子,我发现董老师是一位非常执着于新闻严谨性的人。他的认真,他的洞察力,他的细心,他的乐观,他的豁达,都成了我学习的典范。从如何修改稿件,到如何估算版面字数、篇幅;从如何划版、取舍版面位置,到如何排版、校对;从这期报纸需要什么选题,到最近有什么可以做、是否值得采写……董老师总是像长辈一样,将他的“毕生绝学”倾囊相授于我。对每一篇稿件,他都修改得很仔细,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会一一斟酌;重点稿件改好后,他又会耐心地给我讲解修改原因。他对文字的这份敏锐度和严谨度,总是让我这个“新手”编辑特别安心,颇有一番“有董老师在,啥都不用怕”的信赖感。

  都说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会议新闻容易模式单一、陷入“套路”。每年区两会,董老师总是早早倾注精力,带着我一起研究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研究代表委员可报道的闪光点。“会议新闻,不单单局限于会议既定流程,会议中与会者的某句话、会议背景、突发状况、会议花絮等都可以成为亮点。”这是董老师常跟我分享的,在董老师的指导下,我有幸更熟悉两会报道的“精髓”,也更懂得如何策划两会报道。而在编辑中,我发现董老师特别注重与记者的密切沟通,注重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他总是没有一点架子地指导记者要善于观察、多方留意、选好角度。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齐心”才能让两会报道变得更加厚实、接地气、有温度。

  做编辑,少不了的是加班,特别是有报纸版面的时候都要等到报纸“清样”了才能走。记忆中,董老师总是让自己做那个“最后关灯的人”。与他共事的这些年,已经数不清他说了多少次“婵娟,你家里孩子小先走,我留下来”。我每每享受这份“恩待”,却不曾看到他的辛苦,直到日前老同事在电话里谈论起董老师时,我“破防”了。“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我大概晚上七八点回老单位,就老董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我轻轻推开门,看见老董还在认真处理稿件,而他的儿子则在一旁边吃泡面边写作业。”老同事回忆中的那一幕“父与子”的画面在我脑海里反复回荡着,一股热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在工作之余,董老师不仅是打乒乓球的高手,更是单位的“小新闻联播”。每天早上,董老师总是早早到单位翻看每日的报纸,看到精彩处,还会与我分享一下。我很享受董老师与同事们的新闻谈论时间,小到地方大到中央,无论是身边小事还是国家大事,他总能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扎实的知识积累,给我们不一样的时政解读、经济解读、生活解读。让我有种“听他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

  在同事眼中,董老师则是特别亲切、特别温暖的存在。“他总是亲力亲为,每一期版面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董老师留给同事张佐杲的最深印象,他说,自己主要负责电视这块,对电视来说是银屏无小事,而对于编辑,是每个字都无小事,但董老师总是将最好的展现给读者。特别是考虑读者会有审美疲劳,每年董老师都会牵头对《今日瓯海》的版式进行微调,反复斟酌怎样才是最好的。

  “董老师耐心地教我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事实,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判断,是我的好领导、好导师。”同事陈如回忆道。“我习惯喊他为‘董编’,因为家住得近,上下班时我和董编、灼晖组成了‘三人组’,轮流开车。他总是保持微笑,特别乐观,我很享受上下班时我们亦师亦友的交流方式。”同事张闻哲补充道。

  “他业务能力强、资格老,是单位唯一的副高级编辑,却任劳任怨干到退休,没有吃老本,没有倚老卖老,这是非常可贵的,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时任分管领导吴远在回忆时肯定道。

  事实上,在退休前,董老师已经知道了身体的异样,但是一生默默无闻的他,却报喜不报忧,很乐观地坚守在岗位上,依然是整个编辑部的主心骨。2020年11月13日,是董老师退休的日子,虽有万般不舍,但我们也为忙碌的董老师感到开心。我特地托人画了一幅《编辑部的故事》赠与董老师留念。对于退休后想做什么,董老师说:“我老婆平时都没机会去外面走走,我要带她去外面走走。”言语中,我们也看到他对师母的爱。之后,我们便在董老师的朋友圈中看到了他退休后带着师母游山玩水,每每看到他更新照片,我们都很欣喜地在下面留言,调侃跟着他的“朋友圈”游历中国。他退休后,我遇到什么工作上的问题,也会电话他请教,他总是热情指导……

  在与董老师的儿子交谈时,他说:“在我上学的时候,爸爸很少会与我分享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在生活中我能看到他一直都是一个很热情、跟所有人关系都很好的人,所以我真的很开心他曾经也把自己的这份热情带到了自己的工作里。”

  回忆,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亦最痛的两个字。董老师的这辈子,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对新闻的这份热爱与严谨,让我感动,让我敬佩,更让我受益无穷。

  逝者长眠,吾辈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