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斯斯 吴宇洲
从“隐形人”到“生力军”,从“打工人”到“当家人”,连日来,在瓯海中央商务区,流动党员正以实际行动,为楼宇经济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他们的蜕变密码,藏在浓香的咖啡香气里,凝在亲切的乡音党课上,更闪耀在火红的志愿服务中。
多维度排查
流动而有家
瓯海中央商务区作为温州市最大的商务楼宇集群,汇聚了1729家入驻企业,吸纳了超过2万名从业人员。近年来,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题,娄桥街道吹台社区创新推出了“暖流入楼·宇你共创”行动。
“‘扫楼’时发现党员就像寻宝,每找到一个都让人振奋!”驻楼专员戴素奇的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动态摸排数据。针对楼宇内企业多、人员流动快的特点,娄桥街道吹台社区组建了驻楼服务团,由街道职能科室、网格干部和社区专职社工组成,通过动态排摸,构建起了流动党员的“三维管理网”。
吹台社区党委书记李志勇介绍,每幢楼宇都配置了一名驻楼专员,他们除了给楼宇企业提供贴身管家式服务外,还负责流动党员排查工作。驻楼专员每周开展“扫楼行动”,结合“老乡找老乡”的乡缘网络和“亮码报名”的活动机制,实现流动党员底数动态清零。现在已纳管的283名流动党员,其中接近4成都是通过“扫楼”排查出来的。
而“亮码归队法”更是让流动党员找到了归属感。每当社区举办白领公益下午茶等活动时,报名环节便成为流动党员亮明身份的契机。截至目前,“浙里流动先锋码”绑定率已达100%。正立集团的流动党员钟新发,便以“老乡找老乡”的方式,成功找到了9名来自江西的流动党员,这样的故事在瓯海中央商务区内屡见不鲜。
流动不流失
他乡有课堂
“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学党课,再也不怕错过组织生活了。”日前,流动党员周蓉蓉在线上平台收看了“千名流动党员同上一堂党课”的直播课。李志勇告诉记者,针对流动党员“时间碎片化、地域分散化”特点,社区创新党日共学、乡音讲学、线上送学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流动党员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党的教育。特别是“乡音党课”平台,流动党支部书记用方言讲党课,流动党员用家乡话话发展,让理论学习入脑更入心。
成立于2012年11月的安徽省太湖县百里镇驻温流动党支部,是全国外省驻温州成立的第一个流动党组织,最初仅有在温务工的8名党员,经过多年的培养发展,支部现有党员18名。“当时很多老乡党员就像断线风筝,长时间不能参加正常的党日活动。”百里镇驻温流动党支部书记方义华回忆,通过“老乡群找党员、经营户亮身份”的地毯式摸排,将分散在温州各个县(市、区)的太湖籍党员聚集在一起,以方言解读政策、用乡情传递党音。
为了更好地服务流动党员,吹台社区还推出了“流动党员暖心八条”,构建了“事业+社交+生活”的服务矩阵。高力课堂、高力沙龙、高力论坛等活动,不仅为流动党员提供了职业培训、就业招聘等机会,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比如,在今年2月的新春招聘会中,就帮助450余人达成初步意向,其中就有多名流动党员。
建功新家园
先锋显担当
流动党员张晓敏,是一名来自永嘉的执业中医师,在瓯海中央商务区菁英夜校开设的中医养生课程深受白领欢迎。张晓敏不仅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还通过志愿服务,成为了社区的服务先锋。而这只是流动党员“大咖团”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
李志勇介绍,社区通过搭建平台、因人设岗,鼓励流动党员投身社区服务、助力楼宇经济和参与基层治理,共同组建流动党员大咖团,涌现出“中医达人”张晓敏、“招商能手”王定涛、“治理能人”方义华等先进典型。
“党组织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我们也要为第二故乡出把力。”流动党员方义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担任社区兼职副书记,不仅参与商务区招商、楼宇治理等服务,还设立了“乡音会”,帮助在温安徽人解决就业招聘、矛盾调解等问题。
此外,吹台社区还创新了“流动党员+外卖骑手”的协同治理模式。100余名外卖小哥组成了志愿者队伍,他们不仅是城市的“移动探头”,更是社区治理的得力助手,累计反馈安全隐患120余起。
如今,在瓯海中央商务区,流动党员已成为宝贵的“红色资源”。他们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基层治理创新中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