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我区积极响应温州市“瓯越·好家风故事汇”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山水瓯海·家风传承”好家风故事征集,挖掘家风故事,传递文明新风。即日起,区委宣传部、区文明中心、区融媒体中心、区妇联联合推出“山水瓯海·家风传承”专栏,对优秀家风故事进行展播,以文字传递家的温度,以故事传承德的馨香,全面展现新时代瓯海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报讯(记者 罗琛琛 通讯员 林和和)高价新潮理发店遍地开花,然而娄桥街道河庄村的老巷深处,有一家不足15平方米的老式理发店,店里只有一个座位,理一次发只需10元。它没有门面,没有招牌,却受到村民的青睐,只因店长金成德开店62年来,诚信之心比门面更有分量。
一把开启62年坚守的剪刀
1963年夏天,15岁的金成德因家境贫寒,背着两袋大米,揣着鸡蛋和面,在横屿头村旁叩开理发店师傅的门,用粮食换得学艺机会。一年后,他在河庄村开起理发店,用一把剪刀开启自己62年的坚守。
早年间大家理发难,让人人都能体面出门便成为金成德的工作理想。出于这样的目的,他的理发价格坚持走平价路线,开店初期约为三毛、五毛。数十年间,物价飞涨,理发价格也根据现实情况逐步调整,2005年起,价格定格在10元,一直保持至今。“也有老顾客与亲戚劝我再涨一点价,要是想涨价,我早就涨啦。来我这里理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我不愿意对他们多收钱,心里过意不去。”金成德说。
金成德的工具十分简单,仅一把推子、一把剪刀,工具上还泛着岁月的痕迹。工具虽老,价格虽低,但金成德的手艺从不因此失了水准。他熟记老客的偏好,客人每次来理发,他都会仔细洗头、修眉,若是男客人,还能刮一次胡子。有时候,行动不便者需要剪头发,他便把工具包往怀里一揣,穿行街巷提供上门服务;有时候,店里来了残障客人、孤寡老人,他会为他们免费提供理发服务,不收取一分钱。“师傅说,手艺是用来吃饭的,更是用来帮人的。我一直记着这句话。”金成德说道。
一家浓缩村生活的理发店
2019年的一天,金成德为顾客刮完胡子,门外便走进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向他表明自己在经营一家连锁品牌,希望以翻倍的租金盘下这家理发店,却收到坚定的回绝。其实,这不是金成德第一次拒绝诱惑。早年间,手机店、奶茶店的老板都盯上了这间店面,开出的条件一次比一次诱人,却一次又一次无功而返。
子女们也劝金成德搬到新房里去,但他始终割舍不下这家小小的理发店,只因这里浓缩着全村的日子。
“我从小就在这里理头发了,现在62岁,还在这里剪头发,金师傅人非常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他,都愿意来他店里理发。”村民金秀林说。六十多年来,这家理发店早已成为河庄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成德早已成了村民如家人般的存在。
一场勤劳与诚信的接力
在村民眼里,金成德是一个勤劳的人。77岁高龄的他始终闲不下来,要么守着理发店,要么守着自家的田。在田里干活时,若是接到顾客打来的电话,他也会第一时间赶回店里,把手一洗,拿起推子和剪刀为他们理发。
在村民眼里,金成德也是一名诚信的人。“10元的价格,100分的诚意。”他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有一天,一位年轻人理完发后匆忙离开,不小心落下手机和装有现金的信封,金成德攥着手机和信封守到深夜,直到失主折返。
这份勤劳与诚信,离不开金成德父母对他的教导。“他们教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干活要勤劳一点,钱不是大水冲来的,而是辛勤劳动换来的。做人也要守诚信,这是最基本的道理。”金成德双亲务农,说的话十分朴素简单,却意味深长,久久地镌刻在他的脑海中,使他在面对自己的子女、孙辈时,也常常将这份道理传递。
“他们一家人都很好,经常会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河庄村党支部委员陈晓碧说。金成德家中早已开展一场关于勤劳与诚信的接力,在代际传承中延续这份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