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钢在工地

贺钢出席表彰会

工地指导
■记者 卢芊好 吴宇洲
从每天抬钢筋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状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从控制1%钢筋废料率的技术突破到培养上百名技能人才的教育实践……贺刚,这位从简易工棚走出的全国技术状元,现任浙江兴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建设建材工会委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今年,作为建筑行业一线技术人员的贺刚,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扎根一线,淬炼匠心
1995年初到温州,20岁的四川青年贺刚站在温州某工地前,眼前的简易工棚与烈日下的钢筋堆构成了他对建筑行业的最初印象。彼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个原本打算“临时落脚”的行业,将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终身事业。
“油毡布盖的工棚热得睡不着,每天抬钢筋在肩膀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螺纹钢印。”回忆起刚入行时,贺刚坦言,艰苦的工作环境曾让他萌生退意。但师傅的一句“把扎钢筋干好了照样有出息”,让他选择咬牙坚持。“既然要干那就要干好,不能只会埋头干不会算。”贺刚认为,钢筋工程是建筑施工中的重中之重,需要钢筋工高效合理地利用施工工艺,从钢筋进场到施工结束,全程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为了弥补理论短板,贺刚来回两个多小时去图书馆查资料,在专业书籍中寻找答案;为了精进技艺,他常在工地没活干时去其他工地虚心请教,将老师傅的经验与规范图纸反复比对、总结经验。
正是这样专一、用心、坚持扎根基层的劳动,让贺刚练就了一身领先全国的本领。2005年,贺刚在温州市钢筋工首次资格考试时获得第一名;2006年的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技能比赛中,他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操技术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获市、省及全国第一名。而后,贺刚凭借自身高度的专业水平和不懈的努力奋斗,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技术状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五届全国杰出务工进城青年称号,2008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创新攻坚,实干进取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既要传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韧劲,更要紧跟时代前沿的创新精神。”尽管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光环,贺刚依然不忘通过积极学习来提升自己,坚持钻研与创新。2006年,贺刚参加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大专班函授学习;2010年3月,他以劳模身份跨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大门,开启4年的大学生活。
同时,他积极发扬工匠精神,先后负责参与了多个瓯江杯、钱江杯、鲁班杯等工程项目施工。多年来,贺刚直接参与管理的工程钢筋总用量20多万吨,并通过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善于管理,为建设工程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钢筋废料率控制在1%以下,累计为国家节约钢材价值数百万元。
“贺刚同志做事情责任心很强,也肯钻研,对公司工程质量安全管理、QC成果建设、智能建设的推进等作出了很大贡献。”浙江兴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刚说道。在建筑业大力推行新质生产力装配式建筑过程中,贺刚多次参与某企业PC工业化生产新工艺优化,解决生产过程中效率不高、构件钢筋安装等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企业成本。
在某项目建设中,131根圆柱的14000个箍筋加工难题摆在眼前——手工制作效率低、精度差,采购15万元专门弯圆形箍筋的数控设备又面临利用率不足的困境。贺刚带着团队将废旧设备改造重生,仅用不到8000元成本便改造出轻便高效的专用弯箍机。“工匠不能只靠经验吃饭,要用创新思维解决新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贺刚如是说。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
“贺工对待工作认真细致,对于技术上、管理上有什么难题,他总是能积极地帮我们解答。”提起贺刚,浙江兴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片区负责人曹成功这样说。现已身为一名管理者的贺刚,依然惦记着一线工地上的工作,时常去工地上转转。
贺刚还是一位要求严格、乐于指导的老师,他积极履行传、帮、带职责,重视人才培养。他多次到温州建校给师生进行技能实践操作指导,组织成立的“贺刚班组”也获温州市工人先锋号、浙江省工人先锋号。近年来,由他带领和培养的学徒中,上百人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其培养的技能人才多次获全国、省、市技能比赛大奖,并取得省级工法、省级标准、专利等多项成果,为行业发展输送更多新鲜的血液。对于产教融合,他提出切实建议:推行校企“双导师制”,让企业技术骨干带徒授艺,院校教师参与技术攻关;建立人才需求监测体系,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除了一颗匠心,贺刚还秉持着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信念不断前行。通过自我奋斗成材的贺刚,在外来民工群体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他的成长成材之路给了外来民工极大的鼓舞与激励。他常常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工友,由此贺刚也带动和影响了更多的人学本领、练技术、谋发展。
三十载春秋,贺刚用钢筋作笔写出别样匠心人生。从钢筋工到技术状元,他用实干奋斗展现着新时代工匠的青春风华,每一项荣誉和成绩都是他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有力证明。“作为一名新时代劳模工匠,我更要发挥好榜样作用,在工作中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勤于钻研、勇于奉献、善于创新。”贺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