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硬的玉米

今日瓯海 2024年08月13日

  ■翁德汉

  小区外本有一水泥浇注的停车场,因不符合使用要求,有关部门将水泥挖出,覆盖上淤泥,重新成为农田。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恢复回停车场状态了,小区住户都去圈了一点地,种了瓜果蔬菜。

  淤泥遇水就黏,鞋上难以剔除;淤泥缺水则硬,松土难度加倍。花菜收成后,因无合适的种子可种而空着,上面长满了杂草。有一个双休日,门卫大叔指着边角地带一堆玉米苗,说隔壁邻居育太多了,建议我移栽一些。

  我没想过要种植玉米。不是玉米不好吃,相反,我拿它当早餐食用。玉米在种植户手里,一株能长好几个苞谷,我们种的想收获一个饱满的,必须把其他玉米棒消灭掉。若把这些玉米棒留着也行,长出来的玉米好像掉牙似的,惨不忍睹,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况且,我要将草除掉,还要把土松起来。我最怕松土了,去年这块才几平方米的地,戴上手套挖了三个早上,才完全松好。

  门卫大叔看我犹豫了,说玉米根系有力量,不用完全松土,只需要除草、挖坑。听他这么一说,我马上来了精神,说干就干,取来板锄和条锄。用板锄把土壤表面削苹果皮那样削一下,草就被当作皮削走了。然后用条锄在地中间挖一条大坑,将草们埋进去。

  草的问题解决了,条锄继续使力,挖了几十个坑,扔进容易生根的颗粒和磷肥。拿来水桶去小溪里舀水,把玉米苗下的泥土弄湿,将其连泥一起挖过来移栽到准备好的坑里,封上土就大功告成了。

  锄头上的泥?去小溪里洗掉。手上的泥?先在小溪里初步洗洗,回家再用板刷刷,尤其是指甲缝里,要洗刷刷再洗刷刷。

  梅雨季,雨在温瑞平原上肆虐,我几乎忘记了玉米们的存在。某天门卫大叔提醒我要给玉米施肥了,我过去一看,它们都移栽成活,只是叶子有些黄。门卫大叔说再不施肥,玉米很难出果。

  好,立刻动手,换上雨鞋在玉米植株之间,或者其根部挖个小坑,小铲子铲进肥料后封起来,一二十分钟就解决问题。既然来干活了,顺便把暂时不茂盛的草也拔了,我问在边上看热闹的门卫大叔:“这玉米是糯米的,还是水果的啊?”

  门卫大叔一愣,说他自己也移栽了一些,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我哈哈大笑,说不管什么玉米,能吃就行。

  雨下着下着,就不下了,它觉得自己下那么长时间很辛苦,需要休息。这可苦了农民,连续下会淹烂农作物,都不下会晒着它们。那天我去地里看看,发现玉米已经结出苞谷,有两个,也有三个。我惊讶于它们成长的速度,门卫大叔说移栽过来前就很大了,隔壁邻居育苗早。我回家拿来剪刀,把小的苞谷剪下来,只留最大的,资源集中在一处。玉米棒慢慢长大,等植株顶上的穗也黄了,把它也剪掉,这叫去穗,将营养和水分逼到苞谷上。

  我该做的都做完了,接下来就看玉米长什么样,味道如何了。

  有一天邻居碰到我,问玉米收摘了没。我据实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他吃了一次了,非常硬,不好吃,表示很惭愧。我觉得很奇怪,玉米很硬也是玉米,难道会变成石头?但吃的兴致一下子降了,弃置不管。

  隔天,门卫大叔说玉米该吃了。我回答说:“邻居说很硬,不好吃啊。”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牙口好的人爱吃硬的,牙口不好的人爱吃软的,看你喜欢不喜欢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先掰了一根,打算把自己当作试验品,先试吃一下。

  我喜欢把玉米蒸起来吃。把外面的玉米皮剥开一看,原来这玉米既不是糯米的,也不是水果的,而是那种传统的深黄色玉米。

  蒸熟,稍凉,手伸过去一接触,的确比一般玉米要硬很多。拿起来咬过去,玉米粒进嘴,上下牙齿作用,也随之碎了,一股异样感涌上心头。哦,这是小时候的味道。慢慢咬,慢慢吃,我一直在咀嚼四十年前的阳光和水分。

  蒸好的玉米带到单位,我写稿思考的空隙,从玉米棒上扯下一颗玉米粒丢嘴里。扯一颗,吃一粒,双手有空横着扯,没空竖着扯,不知不觉中一根吃完了。

  我这半生,就是这样不知不觉过了的。